索面巷,是蕪湖著名的“三條巷”之一,南起魚市街與西內街交叉口,北至淳良里,長約三百米,說起這條小巷,它的歷史與深深的巷道一樣漫長。
早在明代徽州文學家汪道昆的《蕪湖縣城碑記》中就有這樣的記載:“裁小橫街西,留居室完美者百家。”清代康熙十二年(公元1673年)《蕪湖縣志》中,就載有這條小巷的大名;《蕪湖地名錄》也記載:“明清時,此巷因聚集面商而得名。”可見這條小巷至少也有三百余年的歷史。
當時,這里居住著一些靠手工做面的商販,他們發跡后便蓋起深宅大院的住宅。可以說,這條巷子全是庭院深深的徽式建筑,深有三至四進,每進,均有“四水歸堂”的天井,條石上擺著四季不謝的盆景、假山,隔間全為散發出清香的杉木制成,高大的木格屏風檔住人們的視線,留下無限想像的空間。
到了咸豐三年,清兵與太平軍在蕪湖進行激戰,索面巷淪為一片火海,繁華的小巷變成一堆斷壁殘垣。此后歲月里,這條古老的巷子幾建幾廢,一排徽式建筑再次誕生于此,至清末民初,終于成為一條頗具規模街巷,贏得了蕪湖“三條巷子”之一的美譽。